内乡:奋力建设“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
夏收时节,内乡县以强劲发展徐徐铺展开来的壮美画卷令人驻足仰望。
(资料图)
此时此刻,沪陕高速内乡出口处,高高耸立着的“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内乡”的巨大招牌,格外引人注目;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车辆来来往往,输送着当地没有的资源,输出着当地生产的各种产品……这场景,与雄踞在高速公路两翼的农牧装备产业园、内乡食品城、智慧物流园、牧原产业综合体、现代农业园、数字化循环农业示范区等浑然天成,蔚为大观。
“立足‘头部带动’再起跳,高质量锤炼‘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内乡将呈现出越来越靓丽的发展新景象。”内乡县委书记张智广说。
头部带动,让县域经济跨越奔跑
张智广所说的“头部带动”,指的是全国行业头部企业牧原集团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效应。
有着31年发展历史的牧原集团创业在内乡、发展在内乡、做大在内乡,并仍立足于内乡而走向世界。
紧盯牧原“一头猪”,内乡涵养发展小气候,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围绕生猪全产业链,大力招商引资,支撑内乡在南阳市县经济发展中,由跟跑、并跑到领跑,并持续领跑。
内乡“头部带动”的突出成效可从“三个时间”来表达:
“十三五”期间:“十三五”是内乡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在南阳市占比由6.0%提升至13.3%;上市企业8家,数量居全市第一。
“十四五”开局:2021年内乡经济发展“全面飘红”,成为“领跑者”;2022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速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居全市第一,招商引资名列全市前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家,累计达109家。
今年一季度: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首季红”、增速位居全市第一,招商引资提前、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
内乡和牧原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内涵丰富的“内乡模式”。省里将内乡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确定为“头部带动型”示范案例,写入了省党代会报告中。
农牧装备,走出工业强县新模样
内乡因猪而脱贫致富,但如何让内乡因猪产业而强?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内乡先后有八任县委书记接力实施“工业强县、农牧大县、文旅名县”的“三县战略”,工业强县的内涵虽得以丰富和发展,但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一直不高。
该怎样立足县域实际,紧扣时代节拍,让“一头猪”撬动工业经济的强劲动能,助力县域经济走深走强?
7年前,时任内乡县县长杨曙光与牧原董事长秦英林谋划实施内乡农牧装备孵化园建设,不但开启了“工业强县”的新征程,而且把“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内乡的沃壤。
“上下同欲者胜”。那个时候,牧原年出栏生猪刚过400万头,但内乡县委、县政府洞察到了牧原向着世界生猪养殖巨人迈进的加速度,感受到牧原未来成长的强大内驱力和成长潜力,从而集聚智慧力量,把培植牧原的供应链项目作为全县招商引资的重点,由此也开启了内乡与牧原互助发展、共生共荣的生动局面。
“牧原的工业化养殖本身包含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要素,政府有理由在提供好营商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培育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所需要的项目资源。”杨曙光曾说:“这与政府招商引资的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
7年过去,内乡从农牧装备孵化园培育出的寅兴农牧、恒辉实业等一批10亿级的“小巨人”工业企业,已经走出孵化园,进入内乡农牧装备产业园区“放单飞”了。
占地1200余亩的内乡农牧装备产业园已成为独特的风景,屹立在内乡湍河东岸。伴随着牧原4000家全国供应链企业注册落户,一批“高精特新专”供应链企业搅动起内乡工业发展的涓涓活水。
农牧装备产业园已成为火热的战场,内乡县致力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项目,构筑起“中国农牧装备之都”,让内乡成为全国农牧企业的配套产品基地,带动县域农牧产业加速隆起,真正实现工业强县的梦想。
延链补链,锻铸生猪产业强力引擎
据公开信息,牧原去年出栏生猪6120万头,屠宰730多万头;2023年出栏目标已设定为6500万~7100万头,全年屠宰量有望达到1000万~1500万头。
面对牧原发展的庞大体量,内乡县抢抓历史机遇,不但巩固建设生猪养殖规模400多万头,而且通过招引建设优势项目,规划建设屠宰产能610万头,目前已建成屠宰产能400万头,在建产能210万头。
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固链,内乡已开启牧原国际食品城二期、河南联牧动物药品及保健品制造产业园、千牧肝素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围绕预制菜产业,内乡大力招商,目前已有10多家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意向投资。
智慧物流园区是内乡立足牧原招引建设,发展平台经济,着力打造的一个立足内乡、服务南阳、辐射河南、连通全国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和国家级物流枢纽,是目前全国规划建设的最大的县级综合物流园区。
该项目总占地3334亩,计划投资35亿元。规划建设公路港、铁路港、粮食加工仓储贸易区、汽车制造存储贸易区、智能装备制造区、食品加工区、冷链仓储贸易区等“两港五区”,并以公路、铁路联运为特色,创新“枢纽+产业”服务模式,提供交易、物流、金融、数据一体的物流供应链服务。目前,中港石油、公路服务区项目已建成投用,粮食物资储备仓储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牧原遍布全国的优势,为内乡拓展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带来契机。聚爱优选电商、聚爱食材配送平台,使企业所在地的优质产品实现网络销售,将多种优质食材配送到越来越多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在服务社会中拉长产业链条,助推产业基地经济蓬勃发展。
内乡还建立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园,一期7000亩,由5名大学生管理,按照“地上种粮-粮变饲料-饲料养猪-养猪产粪-粪肥还田”的循环模式,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并通过数字化生产管理,让生猪与粮食生产在融创中降本增效。
纵深开掘,生猪产业打开高科技之门
创新的沃土孕育创新的产业。牧原的每一个创新都来自内乡,也正因如此,猪产业高科技附加项目在内乡积聚成势,靶向未来。
内乡有个享誉全球的“猪产业航母”工程,这就是占地2800亩、总投资50亿元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项目。
该项目是全球首个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和肉食品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肉食产业综合体,是内乡打造全产业集聚的智能化生猪产业园,是实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集中体现。
21栋六层高的现代化猪舍楼,全部采用空气全过滤的“三防智能猪舍”,设计年生产能力210万头,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生猪养殖量是平铺猪舍的4倍,养殖总量、技术水平均创全球之最。
“进来的是粮食,出去的是猪肉”。各个环节,全部是5G装备,真正使养猪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所有电器芯片化、所有机械自动化、所有业务智能化、所有运行云端化、所有数据产业化。
如果说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是内乡运用牧原生猪产业科技创新之集大成,那么,今年以来,内乡招引的肝素钠、生物合成氨基酸等项目,则是内乡利用牧原的产业、技术、平台资源优势,加大产业纵深开掘力度,全面丰富“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新内涵,提升发展新高度的“未来之作”。
河南千牧肝素钠生产基地项目位于内乡开发区。由牧原与国内生物制药细分领域高科技企业千红制药联合投资15亿元,利用牧原巨大规模的猪肠资源,上马4000万头猪小肠肝素粗品加工、肝素与小分子肝素原料药项目,无疑为生猪产业向科技纵深领域延展打开了新的广阔空间。
“以生物造万物”。在“元点突破”“底层思维”的逻辑中寻找发力点,内乡携手牧原,向合成生物产业进军,围绕未来健康与美容、医疗器械和电子等行业面临合成生物领域竞争对手的挑战,发掘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凸显又一新的产业布局亮点。
在生猪饲料结构中,豆粕的使用量是饲料成本高涨的主要原因,实施豆粕替代工程,牧原联合知名大学开展合成生物氨基酸研究。内乡抢抓合成生物研究院落地南阳的历史机遇,招引建设合成生物氨基酸工厂项目。
“四个千亿”,奋力起跳“摘桃子”
去年以来,秦英林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牧原已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看到,成就牧原创新发展的内乡,也正凭借“一头猪”的力量,走在了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
漫步内乡,其乐无穷。有人说,内乡人是在打造“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有人说,内乡人是在修炼“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但无论是打造或修炼,我们更愿意从内乡县已确立的“四个千亿”战略目标中,去感受到内乡人“跳起来摘桃子”的智慧和力量:
——围绕牧原上中下游产业链招商,打造千亿级的农牧装备产业园;
——围绕牧原猪场屋顶资源,加快布局全县玻璃制品、光伏组件、储能等产业链,打造千亿级的新能源产业园;
——围绕猪小肠、猪毛、猪胰脏等屠宰副产品,深化与千红制药的合作,研发生产生命健康药品及产品,打造千亿级的生命健康产业园区;
——以牧原生猪养殖饲料蛋白需求为起点,依靠知名大学科研力量和国际领先的合成生物企业,加大发酵氨基酸研发投入,持续探索空气合成淀粉、菌体蛋白等新型材料,打造千亿级的合成生物产业园区。
“四个千亿”目标宏大,但内乡大地凝聚起的巨大合力足以“起跳”出新的高度而摘到味道鲜美的“新桃”。
情怀加持,好环境推动发展见实力
如果说因“头部带动”而形成的“内乡模式”是内乡县委、县政府携手牧原践行民本情怀布下的发展大棋,那么如今,内乡响亮提出的“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则是对秦英林致力助推中国由养猪大国向养猪强国迈进的情怀加持。
“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给了秦英林董事长情怀作为广阔疆场,建设‘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让人振奋。”位于内乡开发区的河南聚爱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是牧原的供应链企业,董事长连旭时常被秦英林的民族情怀感动着,所以,当她执掌的项目在内乡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奇迹后,她感受最深的是脚下这片土地的温度和情怀。于是,她对在企业调研的内乡县委书记张智广说,“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不仅仅是内乡人的追求,也是牧原所有供应链企业的梦想!于是,她的企业就在沪陕高速内乡出口显眼处,立起了这个高大的“金字招牌”。
是的,连旭表达的是内乡大地上最美的梦,她就是要让人们一进入内乡,都能感受到情怀的力量。
“实际上,内乡提出‘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就是在帮助秦英林董事长实现振兴中国生猪产业,让中国生猪产业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雄心壮志。”连旭在接受采访时说。
的确,秦英林的牧原助力了内乡发展,内乡也正在助力秦英林实现产业报国的梦想。
助力牧原,贵在好环境。内乡县委、县政府与牧原组建了联合产业链招商工作小组,建立一整套项目调度机制。县里按正科级规格组建了一个专一服务牧原发展的县直一级单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周到企业现场办公,确保企业需要配套的土地、资金、水电、道路等生产要素及时落地响应。如牧原以CVC方式投资的千牧制药项目,就是内乡政府以杠杆资金的方式支持投资建设的。
“在内乡,最大的难题依然是资金,但最容易解决的难题也是资金。”内乡县县长孙红鑫介绍说,县里与牧原联合建立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体系,不仅解决配套牧原产业链的供应商落地内乡发展的资金需求,而且也较好地解决了其他链条企业的资金需求。“入驻内乡的每一家企业,都不会因生产要素短缺而影响发展。”“只要通过手机输送金融需求,可在当天甚至几分钟内实现资金到账。”
由此看来,今日之内乡,已成为“低成本之内乡”,就像牧原在生产经营中致力追求“低成本”一样,是制胜的法宝。
“好环境推动发展见实力。我们相信,未来的内乡一定会因为‘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而名耀八方,走向全面振兴,造福全县人民。”张智广信心满满。(全媒体记者 徐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