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上海市和大理州把产业合作作为东西部协作的龙头来抓,坚持以增加群众和脱贫人口收入为主线,聚焦产业协作,大力发展群众增收产业,有力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唱出双向互动、优势互补的连台好戏,实现同饮一江水、共谋产业兴。
孵化产业添实力
宾川县依靠沪滇协作资金,建成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云南(宾川)新品种种植试验园,由于葡萄挂果见效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项目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套种了西红柿、黄豆等作物,目前年收益约80万元,带动当地务工人员300余人。葡萄有收益后,预计项目年收益将达350万元,净收益将达150万元。
(资料图)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2019年以来,大理州投入帮扶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大理高原特色农业,打好“绿色食品牌”,实施产业项目187个,帮扶资金起到“孵化器”作用。3年来,建成祥云县沙龙镇申洱花卉产业基地、弥渡县寅街镇永丰村樱桃番茄种植、南涧县高山生态茶产业、巍山县柠檬种植产业、剑川县羊岑乡万头奶牛养殖场、鹤庆县六合乡六合村奶牛场等一批群众增收产业,带动脱贫群众增收,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强劲动力。
壮大品牌添内力
弥渡县寅街镇2021年投入沪滇协作资金,实施永丰村樱桃番茄种植项目,把数字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规模化流转土地1100多亩,实现高营村、永丰村每年可获得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群众年增收150多万元。项目确权到11个行政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0万元,寅街镇把资产收益的40%用于成立沪滇产业发展基金,资产收益的60%用于11个行政村的公益性岗位设置。
在大理州,像寅街镇一样利用沪滇协作项目资金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项目还有很多,各县市借助东西部产业协作的机遇,加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传统农业产业生态化、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新兴农业产业高端化,巩固产业脱贫成果,有效衔接拓展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
转移就业添动力
大理州把转移就业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劳务协作工作力度,通过援建帮扶车间、开发公益岗位、提供用工信息,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坚持把“富口袋”与“富脑袋”结合起来,提高就业能力。在上海建立金桥劳务工作站,强化就业人员服务等措施,实现了资源的全方位整合和优势互补。
3年来,大理州投入沪滇转移就业帮扶资金开展转移就业培训19666人次,帮助转移就业32158人,其中省内就业25369人、上海市就业1572人、省外(除上海市外)就业5217人。
消费扶贫添活力
曾经,云龙县诺邓火腿尽管品质一流,但包装略带“土气”,在上海市场找不到一席之地。产品销售不旺、农民不富,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自2015年下半年起,云龙县在援滇干部的对接下,破瓶颈、求突破,多次赴浦东新区、奉贤区和同济大学开展“绿色食品发布”暨消费协作推荐会,诺邓火腿在上海市场上渐渐声名鹊起。2021年,销往上海扶贫产品销售额达1013万元,带动脱贫人口2251人。
2019年以来,上海市累计采购、销售大理州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金额达2.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