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年度演讲刷屏。
其中他讲到了错失互联网的故事。即认为电商最有前途的情况下,创办了卓越网,但无疾而终。
按他的说法,虽然业务开展得很顺利,但融资出了问题,因为电商平台烧钱太厉害了,而公司无法融到所需的资金,于是在初始投资2000万人民币烧掉之后,第二轮200万美元也很快烧光,于是2004年9月“忍痛”把卓越网出售给亚马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年度演讲现场
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我还没有把雷军与曾经的美国首富贝索斯联系起来。看来真是孤陋寡闻。另一方面,说明这个江湖很小,牛人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些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亚马逊可能就是卓越网的美国版。只不过亚马逊是1994年在华盛顿注册,1997年完成了上市;而卓越网是2000年上线,2004年卖给了亚马逊。
雷军说:时也,命也,风口很重要。但我认为,姜可能还是老的辣,至少贝索斯没有掉到财务的坑里。
从公开资料来看,卓越网似乎也没有贱卖,原始投资2000万人民币,后来又追加了200万美元,粗算下来,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股东的原始投资在450万美元左右。
多少钱卖给亚马逊的呢?7500万美元。看起来,雷军并不亏。这些钱也可能是雷军“财务自由”的重要基础。
从有限获取的资料看,亚马逊真正支付的现金(因为所购买的卓越网公司账上也有现金)在7100万美元左右,与此同时,亚马逊还确认了7000万美元的商誉。
所谓的商誉,就是亚马逊所支付的买价,与所取得的卓越网净资产的差额。这样算起来,在2004年9月那个并购时点,卓越网的账面净资产只有100万美元左右,换句话说,股东的原始出资额已经亏了七七八八了。
问题是,卓越网当时账上还有600万美元左右的“无形资产”,比如软件之类的知识产权,这些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在1-4年,是否存在减值风险还很难说,如果按照巴菲特及其老师格雷厄姆的算法,这部分资产也应该“扣除”,因此,卓越网名义上有100万美元的净资产,实际上可能已经资不抵债了。
虽然雷军在演讲中说,贝索斯因为没有“照顾好”卓越网,而向雷军道歉。但从吃瓜群众角度看,2004年的交易,是贝索斯救了雷军。
与此同时,贝索斯在当年的年报中,还意味深长地提出了一个非常专业的财务概念:自由现金流。说者也许有心,但听者未必有意。
贝索斯说,对亚马逊而言,财务上聚焦于长期、可持续的自由现金流的增长。这甚至可以看作是亚马逊能够成功的“密码”之一。
所谓的自由现金流,其实是现金流量表的一个“补充”数字,需要公司自行定义和计算。我国在1998年发布了相应的会计准则,来规范现金流量表的列报及披露,这也是自由现金流数字的主要来源。
简单来说,公司是围绕“现金”开展管理活动的,股东投入本金,管理层运用这些资金添置设备、招兵买马、开展经营活动,并最终通过提供商品或劳务从客户手中收回这些资金。
站在专业的角度,可以把资金活动分为三类:经营、投资和筹资。股东投入的资金,可以看作筹资活动;管理层拿这些钱买设备,可以看作是投资活动;设备加工出产品并卖给消费者,可以看作是经营活动。三类活动都会有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最后的净额加总,就能够反映出公司的资金增减变动情况。
贝索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就是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扣除掉为让业务健康可持续运行所必要的资本性开支(比如内部使用的软件以及网站开发成本)之后,得出“自由现金流”,并认为只有自由现金流健康,公司才能平稳。
为了让大家理解这个概念,贝索斯还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有个路人甲,发现运输很赚钱,于是投资了一个“机器”,能够迅速地将人们从一个地点运送到另一个地点。不过这个机器有点贵,需要1.6亿美元,且只能使用4年。
有了这个机器之后,就可以年运10万名客户,而每次运送一位客户,可以获得1000美元的收入。当然,为了取得这笔收入,你还需要花费一些能源、材料、人工及其他杂费,算下来成本假定为500美元。
这笔生意的经营成果很容易算出来,一年的收入是1亿美元(10万客户×1000美元/人),成本是5000万美元的运营成本再加上4000万美元的折旧(即1.6亿的机器,可以使用4年),利润率10%。
甲看好这门生意,于是加大投入,第一年1台机器,第二年2台、第三年4台,第四年8台,相当于年复合增长率100%,利润率也很稳定,保持在10%的水平。报表上看,无论是资产,还是利润也都不错。
但站在现金流的角度看,你可能就得出一个不同的结论。原因是自由现金流一直是负值。比如第一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5000万美元(1亿的收入,扣除5000万的成本),扣除掉买机器的1.6亿美元,自由现金流就是-1.1亿美元;第二年又添置了一台机器,虽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达到1亿,但新增的机器需要流出1.6亿,自由现金流为-6000万美元。
以此类推,四年下来,累计的自由现金流为-5.3亿美元。也就是说公司一直在投入,为了获得年复合100%的增长率,公司背负了沉重的“现金”负担,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来源,公司根本无以为继。
注意,这里还没有考虑这5.3亿美元的“资金成本”。
在贝索斯看来,能够创造“正”的自由现金流,是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亚马逊的财务管理应聚焦于此,比如通过增加经营利润的同时,有效管理营运资本和资本开支,让公司能够持续创造多余的自由现金流。
在2004年购买卓越网的那年,亚马逊的自由现金流达到4.77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38%。所付出的现金买价7100万美元虽然看似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占当年公司创造的自由现金流比重不足15%,对亚马逊自身的业务影响较小;但取得卓越网,则意味着亚马逊进入中国,有了更广阔的收入增长前景。
现在看起来,贝索斯对“自由现金流”的阐释及应用,或多或少是对雷军的一个忠告。扩张没有问题,但如果没有创造“正”的自由现金流,就会带来问题。
回到雷军的演讲,似乎印证了一句中国的俗语: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2004年9月出售卓越网后,雷军又做了很多事,比如投资,比如创建小米。到了2022年的今天,小米的市值接近400亿美元,“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似乎也颇受市场认同。
但目前亚马逊的市值接近1.5万亿美元,小米的市值不到亚马逊的零头,说明雷军还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站在财务的角度,贝索斯的忠告,雷军似听非听。翻开年报,小米在2018年上市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一直是负值,从某种意义上看公司一直是在“烧钱”。
这两年,公司经营业务开展的不错,年收入从2018年的1749亿元一路上升至2021年的3283亿元,经营活动开始“造血”,产生的现金流由负转正,从2018年的-14亿元,增至2021年的98亿元。但从自由现金流的角度,小米却波动较大,以简化计算的角度,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扣除资本性开支(减去处置物业及设备所得款项后的余额),据此计算出来的自由现金流,近4年来公司有较大波动,2018年至2021年分别为-51.73亿、204.73亿、-83.14亿、26.51亿。这也可能部分地解释公司股价表现不佳的原因。
雷军的悟性很高,比如从软件开发到站店销售,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一直以一个斗士的形象出现,小米是雷军实现财务自由后进行的创业,也是经历过多次失败或挫折之后的成果,值得点赞。
但站在财务的角度,雷军似乎还有一些提升空间,至少与曾经的“老大哥”贝索斯比起来,还有一些差距。建议他可以适当地站在公司的角度,听听贝索斯“自由现金流”的忠告。
当然,自由现金流并不是能够从会计报表中“直接”读出来,也不是会计准则所规范的内容,却成为亚马逊管理的一个前提和重点。从贝索斯的实践看,至少这个指标可以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结合起来看,能够提供一个对公司更全面的看法。
理解了自由现金流的含义还不够,最好还能够围绕这个指标开展经营活动,比如更好地提升客户体验,增加经营利润,有效管理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现金资本开支等等,那就真正起到财务“导航仪”的作用,以财务指导业务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本文为澎湃商学院独家专栏“会计江湖”系列之三十,作者袁敏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内部控制、资信评级等,出版有《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与质量控制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案例》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