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字乡村描绘新农村图景
编者按
【资料图】
数字技术在乡村的落地试验正在全面铺开,深刻改变着千百年来固化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当这种新的赋能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成为普遍现象,数字乡村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乡村治理方式的改变,使古老乡村呈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并汇聚成浩浩荡荡的革新力量。
湖南:5G注“智”数字新农村
5G应用新场景和新业态,正在为乡村发展注“智”赋能。今年,湖南省工信厅发布了30个5G典型应用场景,乡村治理开始有了“智慧大脑”,而“互联网+政务服务”也在向农村延伸。
漫步三湘四水,越来越多的乡村正走在迈向振兴的大道上,通过通信网络和数字化应用,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如今踏上云端“乘风破浪”,村民的美好生活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郴州市苏仙区飞天山镇,是湖南移动5G智慧小镇项目落子的地方。湖南移动有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5G智慧小镇主要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代替传统的人工手段,以解决基层政府和百姓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今年5月,记者在飞天山镇采访时发现,时任镇党委书记的黄克宇每天都通过数字乡村的智慧大屏,查看全镇各村的工作情况,并与村干部实时沟通。“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与数字化、信息化结合后,大幅提升了我们乡村治理的效能和水平,降低了管理成本。”黄克宇说。
记者了解到,飞天山镇各个村落的地理位置相对分散,有了镇村视频会议宣教系统就可以直接进行远程开会,提升了镇村两级办公协同效率。当地还不定期组织农户开展农业种植、家禽养殖等技术知识的在线培训,在农户中获得好评。
随着网络覆盖的进一步完善,数字乡村建设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助推作用。在常德市桃源县,湖南百尼茶庵茶业的工作人员通过全景摄像头,可以清晰查看茶园动态。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说:“茶园的施肥浇灌很讲究时间,有了中国电信湖南公司的天翼高清摄像头帮忙,我们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如今,此类网络“新农具”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农产品配送基地智慧园区,通过打造5G智能仓储,园区的物料采购入库、生产入库等流程实现了自动化;衡阳市衡山县建立了“智能视频云”,将全县养殖场视频统一汇聚到该县农业农村局,助力全县畜禽粪污处理监管可视化……网络新应用与农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引领农业产业转型的“数字引擎”。
选豆、浸泡、磨浆、卤制……在位于岳阳市平江县长寿镇的湖南省志平食品有限公司厂区一角,一场直播带货正在火热进行。直播室内,主播现场讲解,工作人员播报购买数量的声浪此起彼伏,一度有近7万人次围观。仅仅几分钟后,此次销售的平江香干就被热情的观众们抢购一空。
直播带货只是网络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伴随着光纤入户、4G网络进一步覆盖和5G网络的开通,一条条“云端上的信息路”,让村民获得了更多创业机会,他们当起了直播“网红”,开办了民宿,积极发展各种特色产业……
湖南的数字乡村建设,还提升了服务群众的水平。长沙县果园镇医养服务领域的“数字大脑”就被许多行动不便的居家养老群体、老年患者频频点赞。这个“数字大脑”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牵头建设的“湖南省医养结合智能服务平台”。依托此服务平台,长沙县果园镇组建了家庭医生团队,为辖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人群提供医护上门服务,智慧医养项目也随之落地生根。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当前各地的数字乡村建设仍在摸索之中,一些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亟须解决。比如,针对乡村老年人口较多现状,数字智慧系统和应用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应用场景还可以更加接地气;三大运营商的建设规划和智慧系统可以统一推进、互相融合、取长补短。(记者 明星 长沙报道)
山东:数字乡村接入“云端”
作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山东近年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乡村社会治理等各方面,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实时监控大棚内的湿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农技专家通过远程智能化监控系统指导种植……在山东滕州市西岗镇柴里西村数字乡村示范园里,“90后”新农人刘福汇每次遇到种植难题,都会通过手机上的数字乡村平台与农技专家实时进行交流。
“以前种地靠锄头,现在种地靠手机。”刘福汇说,一部手机就能实时监测大棚内的各项指标,还能与专家远程连线,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近年来,随着山东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广大乡村对接“云端”,驶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数字技术与农村加速融合,正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在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的500亩生态无人农场内,一台台无人驾驶的农机或浇水、或施肥、或间苗,行走自如。不仅驾驶舱内无人,周围也不见人影,依托农场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云端”种地。
“5G农机、物联网、AI等数字技术正成为农村的新家当。”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李道亮说,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和作业模式正在改变,农业正朝着生态化、高效化、智慧化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更多的农民开始积极拥抱数字生活。
每晚8点,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庄村香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新华,都要准时打开手机上的短视频平台,进入农机专家的线上直播间,学习种植相关专业知识,并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
“每天晚上用手机学习,已经成了生活中的常态。”徐新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智能手机已成为他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这对他的蔬菜种植帮助很大。
借助数字设备和技术,一些农民还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事业。今年52岁的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沙镇镇王化村村民丁春梅,擅长使用烧火用的树枝在墙上画画。她发在快手上的绘画作品,最多点赞量超过146万次。除了直播画画,丁春梅还在平台上开设付费培训课程,向热爱美术的网友传授绘画技巧。
“对于农业信息化和农村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农民数字化素养的提升。”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说,农民的数字化素养,一方面是农民怎么运用数字化技术去进行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则是会使用移动网络,在云端拥抱数字生活。
不仅如此,山东也在持续推动智能社会治理向基层延伸,借助数字化管理为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一枚小小的“云公章”,给群众办事带来舒心和便利。“书记,我这合作社急需盖章,你开会啥时回来?”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的一位合作社负责人需要办理一项证明材料,而正在外开会的村党支部书记让这位负责人去使用“云公章”。
记者看到,所谓“云公章”,其实是印章智能管理机。这种设备个头不大,日常放在村委会管理,有人需要盖章时,通过网上审批后,印章智能管理机就会完成盖章。
自今年正式启用以来,枣庄市市中区辖区内累计申请使用云公章超过300次,有效优化了村级用章流程和村级公章管理。
在山东济宁“和为贵”调解中心,“云智济宁”信息系统纵向连接起市县乡村四级网格,还对接综治、公安、司法、政务服务热线等数据平台,群众打个电话、发条信息就能便捷反映问题。
据山东省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山东围绕乡村治理热点、难点、堵点,打造了智慧村务、村级安防、视频会议、云公章等一批贴近群众现实需要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了乡村治理和信息惠民水平。
“基层社会治理覆盖农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慢慢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让村民‘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从而提升基层治理效率。”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春江说。(记者 邵鲁文 济南报道)
上海:“智慧村庄”深入推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近日,在沪郊乡村,记者了解到,安装在厨房的可燃气体探测器和安装在客厅的无线烟感装置一旦发现烟雾及可燃气体泄漏,便会通过物联网技术直接通知村里的值班员,值班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快速应对;佩戴智能手表的老人一旦身体不适或者外出迷路,只需按下手环上的报警键,即便子女不在身边,村里的指挥中心也会在第一时间知晓……
这套“智慧村庄”系统,是“数字乡村”的重要载体,它主要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基础信息、产业发展、环境监测、医疗卫生等要素进行网格化、智能化集成,从而建立起集农耕养殖、社会治理、智能家居、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业态环境。
据介绍,上海市多年前就启动了“智慧村庄”试点工作,鼓励各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智慧村庄”建设。
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秦阳村党总支书记曹士芳说:“在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过程中,‘智慧村庄’建设已成为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通过‘智慧村庄’系统,村域治理评议会成员只需扫一扫村民的二维码就能录入各户人居环境整治的积分。村民们也可以在微信端查询本户积分,进入线上商城并用积分兑换实物,工作人员当天就能送货上门。”
不过,有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数字乡村”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首先,目前大部分的市、区(县)没有成熟的基层数据获取途径,尚未建成统一的基层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任务分工及统筹协调难度较大。其次,部分村引入千篇一律的平台后并未进行实际应用,也不能结合本身特色积极创新,只留下“智慧村庄”的空壳。此外,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种植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接受信息化、数字化等新技术的能力有限。
显然,“数字乡村”建设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表示,接下来依然要大力发展新基建,优化“智慧村庄”建设的信息基础,加快新一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乡村地区的发展,努力打造共建共享性乡村基础设施,尤其要推动基本信息共享,致力于向高效化、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安全化等方向发展。
其次,还应结合各村的村务实际、治理难题和村民偏好,有规划地推进“智慧村庄”在某些领域先行先试,因地制宜丰富应用。比如,农业基础好的村,重点推进智慧农业;乡风文明的村,优先试水“智慧村庄+社会治理”;具有旅游资源的村,可以考虑智慧文旅。
另外,培育新农民,增强农村居民对“智慧村庄”的接受程度也是当务之急。硬件设施的创新与改进尚可通过购买第三方公共服务来实现,但农民的使用体验却是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必须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网络意识和数字化观念,面向农村不同的受众,加强多元化、创新性的信息技能培训。(记者 赵逸赫 上海报道)
江苏:美丽乡村“搬”到线上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通安镇大阳山脚下的通安镇树山村,由于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漫步村中,智能导览屏上为游客指路的手绘地图一目了然。点击导览屏,游客还能轻松获取乡村美食、本地特产、优质商户等信息。
树山村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是苏州数字乡村建设的缩影之一。2022年以来,通安镇因地制宜将数字技术融入农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领域,绘就了一幅设施完善、治理有序、百姓幸福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技术成为“新农具”,大数据也变成了“新农资”。在通安现代农业园内,水稻长势喜人,工作人员熟练地操纵无人机,向田间播撒有机肥。稻田两侧,一座座田间气象站不停歇运作。通安现代农业园工作人员钱洁告诉记者,这些气象站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敏等数据,为科学种植水稻提供大数据支撑。
数字技术也在融入乡村生活。通过搭建智慧乡村系统,该镇将乡村治理、乡村服务等功能“搬”到线上,为打造特色鲜明、治理高效、生活便捷的美丽乡村提供数字化支撑。
《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树山村道路两侧停车位无人看管,但车辆却停放得整整齐齐。原来,村民们踊跃使用智慧乡村系统的“随手拍”功能,上传身边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扔乱堆等问题,共同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树山村村民沈惠忠想出租自家闲置房屋,通过智慧乡村客户端的出租房管理模块上传信息后,很快便吸引了租客前来洽谈。沈惠忠说,除出租房屋外,智慧乡村系统还能提供房屋报修、装修报备等物业服务。
树山村党总支书记吴雪春说:“智慧乡村系统堪称数字乡村建设的‘中枢大脑’,有效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
数字乡村建设还让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太美了!”“想去住一次!”打开泊隐民宿老板张君的视频账号,一条条精心制作的视频记录着民宿的点滴日常,吸引大批网民评论留言。
张君2022年3月开始尝试直播带货、拍摄视频推介自家民宿,经过数月运营,账号粉丝量已达14000人,视频播放量达300万,月销售额超10万元。张君说,当地已有一批民宿、农家乐、农户加入主播队伍,通过直播带货拓展市场。
通安镇副镇长张菊红表示,该镇下一步将着眼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加快建设7000亩高标准农田,持续拓展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丰富数字乡村内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样板。(记者 刘巍巍 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