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字人民币“元管家”来了,可应用于防范商户卷走预付金跑路
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应用落地的场景愈加丰富。
此前,全国首例数字人民币穿透支付在雄安落地,通过智能合约技术保障农民工工资不被挪用。9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下称数研所)在2022第二届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正式发布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产品“元管家”。
【资料图】
数研所表示,“元管家”是针对近年来频发的预付资金类商户卷款跑路、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在充分调研消费者、商户、监管机构等各方需求和痛点后进行设计并发布的。“元管家”在数字人民币的钱包上部署智能合约,在预付消费服务场景提供了防范商户挪用资金、保障用户权益的解决方案。
App服务新增“元管家”,保护消费者资金安全
在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 9月7日更新的1.0.13版本中,“服务”页面新增“元管家”功能。根据App介绍,“元管家”是基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一项预付消费资金管理服务。预付消费是指用户在发卡商户购买预付消费服务,预先将资金存放在运营机构,并专项用于在商户使用的消费行为。预付消费资金将以数字人民币的形式由运营机构管理,在实际完成消费后划转给商户。
在试点阶段,“元管家”仅向部分商户开放,用户在支持元管家服务的商户购买预付消费服务后,即可在数字人民币App中使用相关服务,并通过元管家卡片进行充值、消费、退卡等操作。
数研所副所长狄刚介绍,在传统账户模式下,预付资金管理主要通过商业银行为商户开设专户的方式解决,预付资金全部归商户所有,无法彻底解决用户权益保护的问题。
采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进行预付资金管理的情况下,运营机构根据商户的业务模式,比如预付资金对应的商品或服务内容、预付资金结算模式、违约条款等,选择合约模板并在可信环境中部署。
当消费者向商户预付资金时,运营机构为每一位消费者创建一个加载了智能合约的数字钱包,一方面将合同条款写入智能合约,商户不能随意划转消费者预付的资金;另一方面,在实际消费之前,预付资金仍然归消费者所有,即使商户破产清算,也能保护消费者资金安全。
当消费者实际完成消费后,商户发起智能合约的执行请求,智能合约检查是否符合约定的执行条件,符合条件的,才能将预付资金划拨至商户。从技术上排除了人为操作挪用预付资金的可能。消费者能在数字人民币APP看到每笔资金动账明细,让消费者更加安心。商户也能通过运营机构的服务渠道,看到预付资金的实时状态,便于开展经营安排。
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市场需求广泛,将更大范围加速落地
“目前,我们已经收到了来自很多行业、地区迫切希望应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市场需求。”狄刚说道,比如财政补贴、贷款、科研经费等,对资金发放对象和支付用途有严格限定的场景;预付资金管理、资金归集、智能分账等,涉及资金存管、存在多个主体之间复杂资金往来关系的场景;周期缴费、押金退还等,需要保障资金及时自动划转的场景;以及高度依赖可信信息输入的供应链贸易等场景。在这些典型场景中,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都将展现出控制风险、保障权益、增进互信、降本增效等积极作用,为社会数字化和智能化治理提供支持。
9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也提及,目前,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已经在政府补贴、零售营销、预付资金管理等领域成功应用。随着底层平台和相关制度安排的逐步完善,将在更大范围内加速落地。
穆长春表示,在不同的场景中,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功能也多种多样。比如,在预付费消费等预付资金管理领域,智能合约可以有效防范资金挪用,实现透明管理,兼顾现有商业模式,保障各方利益。在财政补贴、科研经费等定向支付领域,智能合约能够监测支付用途,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在资金归集、智能分账等资金结算领域,智能合约能解决支付交易处理的合规问题,提高资金处理的准确性与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处理差错和风险。在消费红包、智能缴费等营销与零售领域,智能合约能够降低实施成本,保障用户权利,提升客户体验。在内外贸易领域,可以提供“签约+履约”的闭环解决方案,提高合同执行约束力,实现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同步,降低结算和合规成本。
构建开放型数字人民币生态,让消费者“一码通扫”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22年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表示,对于我国这样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经济体,要让数字人民币充分普惠、可得,最优选择就是构建开放型数字人民币生态。“目前,我们在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践证明,“双层运营”架构是构建开放型数字人民币生态的最优方案,也被各国央行广泛借鉴。一方面,央行通过实施中心化管理保证对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另一方面,央行为商业机构提供开放、中立、可信与稳定的基础设施。”
范一飞认为,数字人民币作为央行货币支付体系的重大创新和升级,在技术和业务模式上都有很大的调整,一个突出方面就是可编程性,通过加载智能合约实现定制化支付。事实上,智能合约的概念早在1994年就已提出,但在此后20多年并没有服务实体经济的应用落地。随着金融科技快速发展,智能合约的技术运行条件不再是障碍,其广泛应用更多依赖于可信、开放的生态体系。数字人民币在此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已在消费红包、政府补贴、零售营销、预付资金管理等领域成功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范一飞强调,为了实现数字时代的“钱同币、币同形”,要从信息交互、业务流程、技术规范等维度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具体来讲,要推动数字身份、报文规范、二维码制、蓝牙和NFC等方面规范和标准的统一,实现数字人民币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互联互通,让消费者可以“一码通扫”,商户也不用增加成本即可支持各类支付工具。
首例数字人民币穿透支付,保障农民工工资权益
8月底,全国首例数字人民币穿透支付在雄安落地,保障农民工工资不被分包企业截流、挪用。
据了解,上述数字人民币穿透支付业务由中国建设银行河北雄安分行通过“雄安新区建设资金管理区块链信息系统”(下称“区块链系统”)完成。该业务由分包企业通过区块链系统向总包企业发起农民工工资支付申请,并将农民工姓名、数字钱包编号、身份证号、发放金额等信息上链存证,总包企业根据链上资金申请,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将工资款以数字人民币形式,从总包企业的数字钱包流转至分包企业的数字钱包,最终穿透支付至农民工个人的数字钱包。在工资款支付过程中,分包企业仅有查询权限,无法截流、挪用工资款。
首例数字人民币穿透支付落地,不仅形成了B端、C端数字人民币工资支付、收款全链条业务流,为施工企业和农民工提供了工资支付新途径;同时,通过区块链系统“穿透式”发放,极大简化了中间发放环节,显著提升工资发放效率,避免分包企业拖欠、克扣工资款,从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则认为,数字人民币的支付路径可以预设、追踪,达成穿透支付的功效,可以支持“专款专用”。除了上述农民工工资场景,还可以考虑精准扶贫、专项消费刺激、定向工程项目等。(记者 王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