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5月28日,中国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穿过象征最高礼遇的“水门”,华丽完成首次商飞,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机能力,中国人圆了大飞机梦!
这架“争气机”的一飞冲天,离不开众多科技人才的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人才,正为一个个古老的梦想插上科技翅膀,为我国挣脱“卡脖子”技术封锁提供不竭动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让我们从C919成功背后获得人才工作的经验启发。
要激发人才活力,在“减负担”中只争朝夕。C919从立项到载客历经十几个春秋,其中的控制律仿真模型图耗时团队7年才设计成型,这说明科研是“持久战”,需要下“慢功夫”,必须有“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决心毅力才能成功。科技人才本身就承担着见效慢甚至成果夭折的压力,不能让他们在频繁考核和事务性负担中内耗精神、消磨意志。减负担就是保时间、增活力、提效率。应持续推进科技人才减负行动,尤其要营造安坐“冷板凳”的学术环境,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引导人才摒弃浮躁、潜心钻研;要争取长周期激励,建立基础保障+市场化奖励的激励方式,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要创新考核办法,结合科研周期规律抓好过程评价,给人才“降压”“解套”,让人才在宽松氛围中释放聪明才智。
要推进产教融合,在“实战场”上锻造英雄。回顾C919十多年的研制过程,全国30多所大学在前期论证、研制、材料、适航等环节源源不断供输“人才热血”,这是以教助产,以产促教的生动范本。人才以用为本,“坐而论道”不会出彩,“纸上谈兵”没法出众,优秀人才只有边学习边实践,才能在创新一线大展拳脚。针对急需紧缺行业,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采取联合选题、按需招生、定制课程的方式,瞄准现实“真需求”开展“实教学”,实现供需无缝衔接。学校要突破专业界限,优化课程设置,推动教学贴合实践;企业要积极安排实习,依托高校资源完成技术迭代,为现实难题找到“最优解法”;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倾斜、给予要素支持,促成企业与学校“双向奔赴”。
要延伸育才视野,在“百草园”里培育人才。从天宫、北斗到嫦娥、天问,青年人才已经挑大梁、唱主角,C919研发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我国科研的“年轻态”要求我们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启示人才工作者要拓宽思路,向青少年群体布局工作。高校、科研院所应发挥教育资源密集优势,与中小学结成“朋友圈”,共享实验室、开设暑假班、讲授专题课,提前甄别、培养可造之材,探索长周期、个性化的人才选育模式,让儿时兴趣凝聚成未来的科技生产力。同时,应完善评价体系,不埋没“偏才”“怪才”,不断壮大青年人才“塔基”,托举 “塔尖”的领军人才突破更高极限。(冀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