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说说湘云把黛玉比戏子,宝玉使眼色,黛玉为什么会生气?
话说《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薛宝钗过生日,贾母出了二十两银子,请大家一起来消遣作乐,听戏宴席。等宴会快要散了的时候,唱戏的两个小戏子被贾母叫进来打赏。
(资料图片)
一个做小旦的小戏子,因为长得像林黛玉,被王熙凤拿来打趣: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
大家也基本上心里都明白,王熙凤大约又是在讨巧奉承贾母,说贾母喜欢这个小戏子,是因为疼爱黛玉,爱屋及乌的缘故。大家看破不说破,是没人愿意招惹林黛玉,得罪贾母,玩笑开到这里,程度正好,点到为止。
但是史湘云是个直肠子,又因为黛玉分走了宝玉和贾母对她的好一直不爽,所以她直接就笑道:“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
然后“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其实就是大家在缓解尴尬气氛,一起打个哈哈,尴尬消除,再也没啥好说的,也就很快散了。
黛玉肯定是生气的,但她还是保持了大家闺秀该有的礼仪修养,听着湘云和众人的话,也都忍着没有做声。直到散了宴席,回到自己的房间她才对来找来哄她的宝玉发脾气:
“我也不知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
黛玉生气是应该的,她的身份在古代的确非常尊贵,算得上《红楼梦》中身世数一数二的千金小姐。
古代的优伶戏子,属于贱籍,社会地位比较低,就算是一个普通的良民百姓被比作戏子可能都会当众翻脸生气的。潘金莲都不愿意弹唱给身份同为妾室的李瓶儿听,因为不想显得自己像个卖唱的,更不要说林黛玉这样的大家闺秀了。
这个打趣虽然有些可恶,但也不是什么大事,尤其是王熙凤开的头,她和林黛玉本就经常调侃打趣,动不动就互啐一脸的交情,所以黛玉生气也就气了那么一下下。
所以书中,她跟宝玉说“这一节还恕得”,意思就是她可以原谅大家拿她打趣的事情,她并没有因此多么生气。
而且黛玉很快就主动拿着宝玉的偈子去找湘云说笑去了,这说明黛玉不仅不小气,而且还很大度。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她是在不断的成长和妥协的。因为她寄人篱下,开玩笑的又是王熙凤和史湘云,她也不能真的和她们翻脸。
试问这要是在林家,当着林如海和贾敏的面,谁敢拿黛玉这个大小姐开这样的玩笑呢?
林黛玉生气宝玉给湘云使眼色,主要是因为气恼贾宝玉不懂她。
林黛玉父母双亡,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真心待她亲厚的亲人唯有贾母和宝玉而已。贾母毕竟是一个老祖母,也只有宝玉是林黛玉最知心的人,黛玉生平最怕的事情就是宝玉不懂她。
宝玉给湘云使眼色,黛玉生气,首先就是黛玉觉得宝玉不明白她的心事!这其实是一种恋爱中女孩的小心思,就是“宝玉以为黛玉会生气”这件事让黛玉最生气。
说起来有点像绕口令,解释一下就是宝玉给湘云使眼色,黛玉会认为贾宝玉居然也和=很多不懂她的人一样,认为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矫情、敏感、小心眼!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宝玉和黛玉都还没有搬进大观园,湘云也是和他们一起,都跟着贾母住在荣禧堂旁边上房的院子里。
院子就那么大,这屋里说话那屋里就能听见。因为湘云让翠缕收拾衣服回家去:
湘云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做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
湘云没有林黛玉那样的水晶心肝,她觉得比戏子说玩笑话,不过是小事一桩,大约是人家比她,她不会生气的,所以她比别人,别人也不该生气,她没觉得自己错了。
只觉得宝玉给她使眼色,让她不要得罪黛玉,那意思是瞧不起她,认为她比林黛玉身份低了,得罪不起林黛玉。
所以她才说什么:“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她,拿她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她。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她,使不得!”这埋怨中的酸味儿都快溢出天际了,此处湘云表现出的爱恼、小性儿、辖制宝玉的功夫半点不输给林黛玉。
宝玉吓得赶紧过来解释:“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她恼。谁知你不防头就说了出来,她岂不恼你。我是怕你得罪了她,所以才使眼色。你这会子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而且反倒委曲了我。若是别人,那怕他得罪了十个人,与我何干呢。”
这一番话,表现的就是宝玉比较直男的一面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想两面讨好,大家和气,但是没想到他还是不够懂女孩儿的心事,结果就是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
糟糕的是这些话都被黛玉听见了,聪慧的黛玉其实是能理解宝玉的好心的,她也说过:“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
但是理解归理解,那是理性上的理解,在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
黛玉的思路大概是这样的:史湘云拿我当众开涮,宝玉却给她使眼色,理由竟然不是怕我生气委屈,而是害怕她得罪了我,我会给湘云气受,湘云会委屈!这分明就是在维护史湘云吗?他竟然不优先考虑过我的感受?!这可还行?
所以黛玉对宝玉说:“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她得罪了我,我恼她。我恼她,与你何干?她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黛玉其实说的很对,本来就是两个女生之间的事情,她们俩本来也是闺蜜,平常嬉笑打闹也有气恼的时候,都什么,一会儿工夫就好了。这次其实也一样,这就是女生之间的友谊了。
宝玉这样忽然掺和一脚,实在是不伦不类,越描越黑,湘云倒是对宝玉没什么男女之情,就是觉得黛玉比她来得晚,反而更得贾母和宝玉重视,又处处比她出色,心里有些忌妒。
但是黛玉和宝玉明明是双箭头的爱意朦胧期,宝玉这样做维护湘云的事,还找湘云,拿着拿黛玉去给湘云解释,实在太容易引起黛玉的误会了。
很多读者也在指责林黛玉在这件事上表现的比较小气,但是如果站在黛玉的角度和立场来看问题的话,就很容易理解林黛玉的反应。
试想一个古代名门闺秀,在宴会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被公开比作戏子,这其实真的挺让人难堪的。
而且黛玉的性格非常敏感细腻,就算这事儿没人说出来,她可能都要过后在心里自己掂量个好几天,寻思一下王熙凤这是几个意思呢?
她会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要这样被人比戏子打趣,越想越难过,继而想到父母还活着的时候,自己在家里是嫡出的大小姐,被当做男孩儿一般教养,是何等金尊玉贵,说不定还要哭上一场。
再加上史湘云把话说破之后,林黛玉的面子就彻底挂不住了,宴席散了,黛玉心里还是很尴尬的。
因为被打趣的对象是她,不是别人,她又是清高骄傲的人,自尊心非常强。大家打个哈哈,过去就权当没这事儿,但林黛玉的面子还没有拾起来呢。
再加上宝玉使眼色,黛玉明明知道宝玉有维护她的心,但是又听了宝玉跟史湘云解释,先想到的居然是怕湘云受气,顿时就更加生气了。
这件事宝玉全程都没有抓住重点,他只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和稀泥,所以才会导致如此结果。
所以黛玉才会在宝玉辩解的时候这样说:“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宝玉听说,无可分辩,不则一声。
宝玉这时候才有些明白自己错了,但又不知道错在哪里,开始结合《南华经》思考了一番,认为是自己多事所致,要是啥也不管,说不定就没事了。
所以他呆呆的走了,黛玉一见他如此愚钝,还没明白过来自己的心事,就更加生气了,因为宝玉跟不上她的思路呀。
林黛玉见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了,一言也不曾发,不禁自己越发添了气,便说道:“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
后来宝玉回屋里写了那个偈子: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又填了一支《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这一首偈子和曲词,表面上看贾宝玉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你们俩生气,关我什么事,我还是什么事也不闻不问,用不到各处解释,闭上自己的嘴,不要自寻烦恼最好。
但实际上更是贾宝玉对他自己,对林黛玉,对史湘云代表的其他女孩子们之间关系的一种思考。因为林黛玉、史湘云各自对他说的那一番话,他开始由此反省自己对黛玉与其他姊妹到底有什么不一样?黛玉与其他姊妹对他的感情又有什么不一样?
简单来说就是:他要在爱情上开窍了。
黛玉看了,知是宝玉一时感忿而作,有思考但并不多,不觉可笑可叹。聪慧的黛玉只用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就让宝玉自惭形秽,自愧不如了。
至于湘云早就和黛玉和好了,之前比戏子的事情轻松翻篇,这一对闺蜜的友情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
虽然中间湘云因为宝钗屡次人前背后给黛玉挖了不少的坑,黛玉从没跟她计较过,也不解释,还是跟她有说有笑,照旧赞她诗词写的好,这是真正的心地宽大有涵养的大家闺秀行事做派。
最终史湘云也幡然醒悟,明白林黛玉才是真正值得深交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