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一起来看专家的观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课程方案转化落地的中国智慧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鸥
近日,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绘制了明确“蓝图”。其中“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从制订课程实施的区域规划、制订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和健全课程实施监测体系等三方面对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进行了全面而清晰的部署,彰显出课程育人的中国智慧:
一是凸显课程主体的协同智慧。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的各级课程主体不是孤立的,而是协同合作的关系,应以国家课程方案为依据落实课程管理主体责任,明确课程实施主体职责,形成纵向自上而下的协调规划、横向上各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切实提升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是助推课程实施的自主智慧。课程方案转化落地注重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发挥地方、学校的自主性,赋予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以充分的自主权,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
三是强化课程监测的科学智慧。课程实施效果如何,需要开展科学合理的课程监测。《行动方案》从国家、省两级开展课程实施监测,秉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推动研制课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对课程实施状况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进行重点监测,力求发现其优势与不足,对其作出科学的反馈与改进,不断优化与完善课程实施监测体系。
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实现“跨科目”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允漷
教育部近日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视作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这对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从新课程语境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跨科目”的主题综合学习,即基于科目A,整合运用至少一门他科目B的概念、观念和方法,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可归纳为“A跨B”与“A跨B+”两种类型。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以科目为锚点、以主题为抓手、以实践为路径和以素养为导向四个本质属性,集中体现了新课标修订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精神,是推进综合学习的中间道路,是核心素养时代学习革命的重要表征。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围绕实施单元化、主题意义化、内容结构化、学习实践化和评价表现化进行系统设计,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构建学校课程规划支持机制 促进育人方式变革的落实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和学新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指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专业机构要督促指导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分析资源条件,因校制宜规划学校课程及其实施。这一要求从机制方面强调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专业机构与学校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变革育人方式等方面中的相互关系。
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规划好本校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策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专业机构要发挥督促指导作用,共同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扎实落地。义务教育学校既要落实好国家课程,同时又要统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普通高中学校要开齐开好必修课程,为学生优势特长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分层分类、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现出办学特色。从学校的现实课程能力来看,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的督促监察和专业机构的学术支持,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和育人方式的转变是难以实现的。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裘指挥
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基在于实施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需要契合时代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铸牢钢铁长城式的课程思政,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开展触及灵魂式的课堂教学理念变革,核心是要辩证地处理好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关系。
实施有理性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期待有更多的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开展百花齐放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变革,多采用一些触及学生思维与灵魂的、主动式教学方法,如案例式、启发式、情境式、讨论式、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等等。
强化能力为重的学生学业的过程性考核,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设计激活教师主动性的课程教学制度体系,释放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动能;养成自觉的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文化,让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成为一种常态。
文章来源于课程教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