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赵春青
截至目前,在新密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都有“龙”的遗迹,分别是新砦的龙纹器盖、二里头的龙形器和绿松石铜牌饰,这些龙形器的出现,是华夏文明龙图腾的实证,也说明在夏代已盛行对龙的崇拜。
200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二里头遗址的一座墓葬时,在墓主人尸骨上,发现了一件粘嵌在红漆木板上的绿松石龙形器。其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呈浅浮雕状,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其中绿松石片形状各异,竟有2000余片。这件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使人们不禁联系到新密新砦遗址出土的饕餮纹器盖。该器盖为泥质,陶胎较厚,胎色红褐或浅黄不一,盖顶近折肩处有一周凹槽,凹槽与盖钮之间绘有饕餮纹。兽面主体近方圆形,弯月眉,三角形双耳,两腮有鬓,两侧有双阴线勾带内弯,与中间的吻构成尖嘴之形。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的龙首部分,与新砦遗址龙首纹器盖上雕刻的饕餮纹,造型几乎完全相同。这两件龙形器,与二里头遗址出现的三件镶嵌铜牌饰相比,也有神似之处。这三件镶嵌铜牌分别为:二里头M4:5,1981年在二里头遗址圪垱头西北清理的4号墓里出土,这件铜牌饰出土时放在墓主人胸前略偏左侧的地方。铜牌饰长14.2厘米、宽9.8厘米,中间呈弧状束腰,外部轮廓为束腰明显的长条形,4个环钮分置于两条长边外侧。内部纹饰可分为面和冠两部分,面部有圆形眼和较宽的弯月眉,眼下有表现口部的弯弧线,冠部是复杂的T形。绿松石以主纹饰为中心向不同方向展布,构成与主纹饰大致平行的辅助纹饰。
二里头遗址M11:7,1984年出土,长16.5厘米、宽11厘米。其出土时也放在墓主人的胸前,外部轮廓及内部纹饰与上一件相似,唯眼睛是梭形的,T形冠较完整,弯月眉细长内卷。绿松石片上下镶嵌,构成上下走向的辅助纹饰。
在二里头遗址四期M57:4,1987年出土,长15.9厘米、宽8.9厘米。其外部轮廓和上两件基本相似,但内部纹饰差别较大,面部有圆形眼和弯月眉,眼以下有明显表现鼻和须的纹饰,冠部则为排列整齐的鳞甲纹。绿松石片的镶嵌技法也和上两件不同,是上下嵌于主纹饰之中构成辅助纹饰的,并且石片没有镶嵌依托物。
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的这3件绿松石铜牌饰应是夏王朝贵族(或巫师)进行祭典时佩带的法器,也是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称之为“华夏神徽”。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铜牌饰
编辑:龚政明 校对:王 洪
责编:杨伟峰 终审:李春霞